当前位置: 首页 >热点 >

高考前,一个高三学生选择去死

来源: 2020-07-14 14:45:16
作者丨夏二 闫如意 编辑 |花木蓝

作者丨夏二 闫如意

编辑 |花木蓝

高考倒计时还剩十天的时候,赵延灼出事了。

父母下班回家,看到小区围了一圈人,救护车消防车都来了,四周的人说是有人从30楼跳下来,人已经没救了。

后来,他们才知道,跳楼的是自己18岁的儿子。

悲剧因何而起?

如果不出意外,赵延灼将按时参加今年的高考。

向来“性格内向、乖巧懂事”的儿子,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跳楼自杀,父亲赵东阳无法接受。

当天深夜,儿子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赶到现场,赵东阳这才了解,儿子的自杀,并非“无缘无故”。

据校方描述,当天中午,有人在学校女厕所偷拍被发现,受害女生在老师的陪同下找到了学校的保卫科。

保卫科调出监控,发现赵延灼曾偷偷进入女厕所。

在老师的询问下,赵延灼承认了偷拍事实,并写下保证书,承诺视频已经删除,并且自己从未将视频外传过。

被偷拍女生原要求报警,但考虑到高考在即,最终要求偷拍者家长和偷拍学生一同当面道歉。

然而,赵延灼祈求老师不要通知家长,他说自己“回去没有办法交代”。

考虑到赵延灼的心情,学校将跟父母坦白的机会交给了赵延灼,要求他第二天上午10点带上家长来学校。

赵延灼说,可以。

然而,当晚学校收到了消息,赵延灼跳楼自杀了。

赵延灼母亲崩溃了,几天几夜不吃不喝,哭到昏睡,醒来继续哭。

他们找到了学校,他们觉得学校处理不得当,他们又觉得不让女生出面事实存疑。他们质疑学校、质疑监控、质疑流程,即使儿子亲手写下的承诺书送到眼前,都觉得事情另有隐情。

痛苦的父母总让人心生同情,更何况中国式死者为大的传统,似乎一旦选择死亡,人们就不该评判生前对错。

新闻下的评论,大多透着些“中国式和稀泥”的味道:

--做错了改正就好,谁不犯错呢?

--得饶人处且饶人,就不会发生悲剧了。

--青春期有好奇心,可以理解,女生应该给予宽容,处理这种事情应该考虑后果,对其批评教育即可,不该让他父母知道,更不能让全校知道。

甚至有人谴责受害女生,觉得她“害死”了人。

女生真的错了吗?当然没有。

高考前夕,在学校厕所被人偷拍,又惊又怕。

愿意给对方留条路,不报警,只要求道歉。结果施害者却跳楼自杀了。

平白无故多了沉沉的心理负担,简直是无妄之灾。

学校错吗?好像没有。

保护女生,不让更多人知道女生的信息;也保护赵延灼,劝阻女生报警。

赵延灼离开学校的时候,遇到的老师担心他情绪不佳,还提醒他:“路上注意安全。”

理解家长心情,要求老师们“骂不还口,打不还手”。50岁的班主任,被赵延灼父亲狠狠扇了一巴掌,被母亲指着鼻子骂了3个小时。

“50来岁一个男同志,后来在我们办公室嚎啕大哭。”

父母错吗?好像也没有。

人到中年,突然丧子。

赵东阳双腿先天性残障,妻子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,双手严重变形,关节无法动弹,长期服药,基本失去生育能力。

一家三口在武汉“相依为命”,赵延灼是他们“唯一的希望”。

而如今,这“唯一的希望”突然就结束了自己的人生,还被人指为偷拍女生的“变态”。

父母的无法接受、崩溃、攻击性,好像也在情理之中。

看起来好像谁都没错,谁都很难,那么到底是谁,害死了赵延灼?

那些选择轻生的少年,是因为脆弱吗?

犯错后拒绝面对从而选择自杀逃避,赵延灼不是第一例。

6月初,中北大学一名大二学生,补考作弊被抓。

被没收手机后,考生趴在考场桌子上默默哭,坐立不安。

20分钟后,监考老师让他上讲台签字后离开。

离开考场后,考生给母亲发了条微信:妈,对不起,不要想我,我配不上。

随后跳楼自杀。

作弊被抓涉及到品德问题,属于违纪,中北大学对考试作弊的惩罚措施严厉,直接取消学位证书。

但也并不是没有补救机会。在后期通报中,中北大学校长表示,只要后期表现好,处分是完全可以撤销的。

但考生却选择了逃避,他承担不起,他觉得自己“不配”做母亲的儿子了。

事实上,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件频发,而自杀的直接导火索往往又看起来微不足道:考试失利、恋情失利、老师家长责骂,甚至只是无法按时完成作业……

比如牵动万千网友的缪可磬事件,年仅11岁的小女孩因为一篇“负能量”的作文,在上完两节的作文课后,跑出教室,翻越阳台栏杆,从四楼坠落,不治身亡;

再比如在陕西宝鸡,一个“从幼儿园开始奖状就没有断过”的六年级女孩,因为对成绩不满意对身旁同学流露出轻声念头,最后在小区坠楼身亡。

之前西安的9岁女孩,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,从15楼跳下,自杀身亡。

小女孩最后的遗言是:“妈妈对不起,这是我的决定”、“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”。

青少年自杀已经不是一个偶发现象了。

事实上,自杀,已成为全球15—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,10—14岁年龄人群中第三位的致死原因[1]。 抑郁症状,长期的负面生活堆积的压力,熟悉的人有自杀行为等几大要素都是自杀的诱因。

而中国自杀人数超过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/4,其中的青少年自杀数据更是触目惊心。2014年,有学者针对青少年的自杀现状做了一次调查。参与调查的15万名中学生中,出现过自杀或者严重自我伤害念头的人占17.7%,明确有过自杀计划者有7.3%,曾经自杀未遂的有2.7%。

到底是谁,“杀死”了这些孩子?

是什么,在悄悄谋杀我们的孩子?

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是18年的高分剧,有“台湾黑镜”之称。其中,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这个单元引发过很多讨论。

剧情的最开始,完美无缺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茉莉,在拿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,毫无预兆地,从自家卧室阳台跳下去,自杀了。

在父母眼中,茉莉是个成绩好,有家教,听话聪明的乖女儿,是家里的骄傲。茉莉的母亲也很笃定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女儿。

为了找到女儿轻生的原因,这个母亲用尽一切手段想要查个水落石出。

在调查的过程,茉莉的母亲才发现,原来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。

她会撒谎跑去偶像作家的签售会,她把偷来的发卡故意送给自己,她甚至一直以来都在见心理医生。

这个女儿,我好像根本不认识她一样。

母亲把茉莉自杀的原因归咎于写小说、归咎与茉莉亲密的男同学,甚至出言辱骂茉莉的心理医生。

但直到最后的最后,茉莉的母亲才发现,造成茉莉悲剧的正是自己。

更确切的说,杀死的茉莉的,是畸形的成绩至上和缺位的育人教育。

为了让茉莉受到最好的教育,茉莉的母亲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,成为全职家庭主妇。

从此,“牺牲”就成她绑架茉莉的工具。茉莉获得的成绩都是母亲的勋章,而一次考试失误,就是“对不起妈妈的付出”。

以至于,在茉莉看来,父母爱的是成绩,而不是自己。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可悲了,最终选择了轻生。

而这部由书翻拍的电视剧,副标题也正是——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。

书的封面上,也直白的写着:别为了考试扼杀你孩子。

“坏小孩”是怎样养成的?

成年人自杀多源于生命意义丧失,而青少年自杀则与生命意义的获取相关。

根据涂尔干的理论,自杀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,而是对正在转型裂变的社会的反应。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,青少年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信心意志本就稀少,本身易导致较高的自杀率。

再加上青少年时期,大脑中控制和调节认知活动的前额叶发育不成熟,青少年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,比起成年人,更难做出正确判断,容易冲动。[3][4]

因此,赋予青少能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信心意志、引导青少年作出正确判断、正确认知死亡,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。

然而,在更真实的现实里,我们只存在一种教育——成绩教育。

最近的热播剧《隐秘的角落》里,主人公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听到老师说儿子交不到朋友,十分庆幸地表示:

“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,幸亏没朋友,不然跟坏小孩瞎玩,会耽误学习。”

“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,其他的都不重要”。

《隐秘的角落》原作者紫金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其实朱朝阳的人物原型正是自己,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到现在,一直都在。

他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一种思考:我们真的懂孩子吗?

好好学习,考上名校,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的奋斗目标。恨不得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,提高成绩,考上名校,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也都在这样的去做着。

那些被轻视的情感诉求,那些被假装看不见的孩子的痛苦,幸运的只会成为心理阴影,不幸的各有各的悲剧。

在成绩和成人的教育中,一味追求成成绩的畸形教育,正在悄悄谋杀我们的孩子。

(文中赵延灼、赵东阳均为化名)

参考文献

1. 董永海,刘芸,刘磊,何维,彭广萍,殷玉珍,陈婷,毛向群.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.中国学校卫生,2014,35(04):532-536.

2. 胡沈明,郑丹.受压·失控·表演: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研究.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,2020,36(01):37-44.

3. 邓园,丁国盛,彭聃龄.(2003).左侧前额叶语言加工功能研究综述.心理科学,26(4),687-689.

4. 王益文,林崇德,陆祖宏.(2006).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.自然科学进展,16(12),1530-1535.

5. 耿志方,肖洁.武汉一男生回家后从30楼坠下身亡,校方:他当天被发现在女厕偷拍[N].潇湘晨报,.2020.7.3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
热词